台湾立法院于今年8月5日三读通过修正「货物税条例」修正案,新增无添加糖饮品可免徵15%货物税,鼓励民众减少含糖饮料摄取。不过,目前市面上无糖饮料多以人工甜味剂替换,固然可以降低糖分热量,但仍存在健康风险。董氏基金会表示,「无糖」并不即是「健康」,若摄取过多人工甜味剂,甚至是其他添加物。
董氏基金会执行长李志恒指出,无糖饮料也可能含有人工甜味剂,且代糖未必更健康。政府祭出包装无糖饮料正式免课徵15%货物税的新措施,若政策缺乏配套,恐误导消费者并助长含代糖及其他人工添加物饮品的氾滥,民众抱持「多吃也不会胖」的心态,反而过度摄取,对全民健康造成反效果。
世界卫生组织(WHO)建议,为健康考量,成人及儿童逐日的添加糖摄取量应减少至总能量摄往的10%以下。李志恒表示,各国政府对含糖饮料课税,且税后零售价格应至少上涨20%,才能有效抑制消费。世界银行团体2020年报告也证实,糖税能进步含糖饮料售价、降低购买量,并促使业者调整配方。
目前,全球已有逾10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糖税,包含英国、墨西哥、美国费城及沙乌地阿拉伯等,均取得显着公共卫天生效。台湾虽尚未全面推动糖税,但「货物税条例」已对含糖、非蔬果汁饮料课以较高税额,今年8月修法更将「无添加糖饮料」纳进免税,希看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糖选项。
固然已有厂商因应政策调降无糖茶饮售价,降幅仅约1元,消费者感受有限,却可能引导厂商开发更多含代糖、人工添加物的无添加糖饮料,例如:无糖汽水、加味水等。李志恒夸大,政府推动「无糖饮料免税」政策时,应明订排除条款,将含代糖、人工添加物的饮料排除在外,避免消费者误认「无添加糖=健康」。
董氏基金会食品营养中心一元一分血战麻将群主任许惠玉表示,「无添加糖」并非健康保证,很多标榜无糖的饮料,往往加进人工甜味剂(代糖)、咖啡因、饱和脂肪(奶精)、人工色素、乳化剂、防腐剂或磷酸等成分,长期过量摄取恐增加健康风险。